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浦东模式”

  来源:浦东开发 王治国/文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浦东法院21年前在全国率先探索由知产庭统一审理辖区内的知产民事、行政、刑事案件,被誉为知产司法保护“浦东模式”。

  多年来,浦东法院服务保障 “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等国家发展战略,诠释着知产司法保护的深刻内涵。如今,“浦东模式”已在全国全面推行,并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首创“浦东模式”

  1995年3月,正值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关键时刻,浦东法院受理的关于“飞鹰”刀片的3起连环案引起广泛关注。为了确保审判质量,浦东法院组织知识产权庭、刑庭、行政庭对该案进行了审慎审理并作出判决。美国《纽约时报》在显著版面对案件作了报道。

  这次成功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刑庭、行政庭由于业务范围所限,缺乏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必备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对同一事实由不同审判庭分别审理,既造成审判资源浪费,也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容易导致裁判标准的不统一。

  为此, 1996年6月浦东法院经上海高院批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知产案件“三合一”的审判模式,即由知识产权庭统一审理辖区范围内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

  从司法实践中诞生,在司法实践中成长,符合知识产权司法规律的“三合一”审判模式不仅在实务界大受欢迎,许多法院纷纷开始效仿,而且还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已故著名知识产权专家郑成思教授曾来浦东调研,赞誉其为“浦东模式”。

  创新和探索永不停步,20年间,浦东法院知产人又创下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在基层法院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站;第一批被授予“中国知识产权审判基层示范法院”;第一个成立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法庭,同时还设立了最高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

  2008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肯定了知产“三合一”审判模式;2014年,上海法院在全市三级法院全面推行“浦东模式”,实现了知产审判“三合一”机制的全覆盖;2016年7月,最高法院要求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广知产审判“三合一”模式。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宋晓明评价:“20年来,浦东法院积极发挥知产司法保护职能作用,审理了一大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产权案件,为全国法院的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的宝贵经验。”

  知产保护司法引领

  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是一把“双刃剑”:适当保护,可以激励创新;过度保护,则可能妨碍知识的传播,阻碍经济发展。

  在服务保障 “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上海世博会、上海迪士尼等国家战略中,浦东法院知产审判“三合一”机制充分体现了知产保护及时、有效与专业的优势,完美展示了对于“度”的精准拿捏。

  在全国首例涉电商平台诉前禁令案中,天猫和淘宝向浦东法院申请诉前禁令,理由是“帮5买”网站涉嫌以流量劫持的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合议庭分析认为,被申请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且“双十一”即将到来,若不及时制止上述被控侵权行为,可能对申请人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法官及时裁定,两名被申请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复议听证中维持了原裁定。

  阿里巴巴法务部副总裁俞思瑛评价:“这样的裁判极大提升了司法救济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体现了浦东法院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

  在国内首起互联网金融P2P平台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中,知产庭依法保护在先使用权利,驳回了原告的所有诉请。本案的判决,充分体现了浦东法院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对激励创新、服务“四新”经济的司法引领作用。

  这两起案件均入选2015年度上海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例。

  在全国首例以营利为目的,在微软公司出具的开放式许可协议的空白处,以另行添加未经授权许可的计算机软件名称的方式侵犯著作权的知产刑事案件中,浦东法院判决被告人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这起案件入选当年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和全国法院30年来百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在奇迹MU网络游戏著作权侵权案判决中,在国内首次将角色扮演类网游认定为“类电影作品”;判赔500万元,创下国内同类案件最高判罚数额。

  在全国首例涉自贸区商标行政诉讼案中,知产庭通过行政审判,监督和支持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了知识产权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案件生效后,第三人即商标权利人在行政诉讼判决认定相关事实的基础上向原告提起了商标侵权民事赔偿诉讼并获得支持,凸显了知产审判“三合一”机制的整合效能。

  20年来,浦东法院知产庭有3起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0起案件11次入选各类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或典型案例,27起案件41次入选各类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或典型案例。去年10月16日,浦东法院审理的大众点评诉百度不正当竞争案入选“中国互联网法治十大影响性案例”。

  知产庭“薪火相传”

  知产庭从建庭之初的4人小庭,发展到如今20余人的大庭;收案量从1994年的11件,发展到今年1月到9月的3180件。如今的知产庭,老法官兢兢业业,新生代茁壮成长,可谓薪火相传、传承有序。

  徐俊,知产庭的“当家人”,复旦大学民商法博士,最高法院与中国社科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16年前,他研究生毕业后加入知产庭,如今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知产庭负责人。前年,正值司法改革、收案大幅上升,他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志的积极性,在确保审判质效的同时,庭里的精品工作更上层楼,调研信息法宣工作有声有色。

  倪红霞,知产庭审判长。15年前从商事庭调到知产庭,很快成长为一名熟练掌握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诉讼程序的“全科大夫”,她担任知产审判“三合一”合议庭的审判长,审结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案件,多起刑事、行政案件入选全国及上海市十大知识产权案例、上海法院30年经典案例。

  冯祥,“三合一”合议庭成员之一,2007年5月从刑事审判庭选调而来。在知产刑案收案增长幅度较大的背景下,冯祥作为主力审结了一批有影响的刑事案件,同时不断加强知产民事审判经验积累,较快适应了知产审判工作。

  叶菊芬,北京大学毕业的“才女”,2009年一毕业就进入知产庭工作。热爱美食、热爱运动的她,工作中更是充满“拼劲”,审理的案件入选上海市十大知识产权案例,调研文章在全国及上海评比中屡获大奖,从年轻法官中脱颖而出。

  ……

  20年来,知产庭走出了一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多名法官荣立上海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出版了6本专著,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中标并顺利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等工作。

  浦东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浦东法院将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保障:一是打造知产审判“三合一”模式升级版;二是设立了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法庭和最高法院知产庭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成立自贸试验区知产疑难案件研判小组;三是面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快速上升的新形势,依法积极行使司法管辖权,勇于受理新类型、疑难复杂及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专利律师网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浦东模式”